快评丨书店下乡构筑农村“文化粮仓”
2013年,知名民营书店先锋从南京出发,快评走向乡村。丨书九游十年后,店下这家在乡村领域耕耘许久的乡构品牌第一次踏上广东的乡野,将书屋开进了碉楼林立的筑农江门开平。2023年11月11日,文化粮仓先锋天下粮仓书店在塘口正式启幕。快评除了书店邀请的丨书作家、诗人外,店下九游还有大量的乡构游客和当地村民自发前来“打卡”。书店门口的筑农大榕树下,一时间热闹非凡。文化粮仓而先锋书店在塘口镇落地后,快评不少附近的丨书商店也和书店同步营业,开启了“夜经济”模式。
随着数字时代的到来,不少实体书店经营困难。在这种背景下,先锋书店选择逆流而上,将书店开到了广东的田野乡村,无疑凸显了不一样的勇气与智慧。当然,其之所以有下乡的底气,主要还是过去成功经验积累所带来的信心。而归根到底,还是在于其过硬的专业操盘能力,有成熟的商业化解决方案。
从先锋书店下乡的布局来看,其走的是一条文旅经济的路子:书店虽然下乡,但选的点绝不是穷乡僻壤,几乎都是在全国具有一定知名度、具有“自来水”流量的景点。以开平塘口为例,它是碉楼之乡,世界文化遗产自力村碉楼群与村落便坐落于此。而在此之前,先锋书店就成功打造了碧山书局,其落子的地方为安徽黟县,它同样是一个著名景点:境内完整保存1590幢明清古建筑,拥有西递、宏村世界文化遗产。其拥有的历史文化遗存,与开平可谓一时瑜亮。
进一步来看,由于先锋书店过往经营有方,其本身就是重要的文化IP,落子著名的乡村景点,也就有了双IP加持。在区域整体客流有保障的前提下,再通过左手书局、右手咖啡店的业务组合引流,自然可以将流量有效转化为文创产品等的销量,从而为书店的稳定盈利创造条件。从眼下的发展态势来看,先锋天下粮仓书店俨然成为当地文化新地标,成了塘口的文化会客厅。
天下粮仓书店为何能成为文化门脸?首要的一点在于,书店所在的粮仓承载了当地几代村民的集体记忆,天然具备成为一个公共空间的潜质。其次,从装米的粮仓,到装精神食粮的粮仓,以天下粮仓书店作为文化价值的隐喻,可谓再恰当不过。第三,书店的设计与运营,完美地嵌入到了本土文脉之中。先锋书店筹备了80余种在地文创产品:从富于西洋韵味的砖花冰箱贴,到用旧粮票做成的特制书签,再到以“开平”谐音作为灵感来源的大鹅开瓶器……这些兼具传统与现代感的设计,与充满厚重感的粮仓一起,共同构成了天下粮仓先锋书店的文化符号。
放在乡村文化振兴的大背景下,实事求是地说,很多农村可能并不具备开办一家书店并且让其长期活下去的条件,但这并不妨碍推动乡村文化建设,打造文化会客厅。毕竟,文化会客厅并不一定得以书店的形式呈现,只要能突出在地化、共建性与公共感,能表达和呈现本土的文化特征,并且能有持续的开放互动与公众参与,那文化会客厅也完全可以以其他面貌出现。
【作者】墨攻
【来源】南方农村报
- ·各项贷款余额同比削减7.8%!往年前三季度梅州金融运行平稳
- ·清新空气在身边!6月,梅州各县(市、区)平均优良天数比例为100%!
- ·梅州启动游泳安全教育进校园活动!提防“夏日杀手”,刻不容缓
- ·梅州丰顺国际声谷项目启动,总投资100亿元!
- ·梅州初次羽毛球行动水平品级评定实现!
- ·360°高空俯瞰梅州“两馆”亮灯,是如此的梦幻! 将于7月试运营
- ·梅州丰顺国际声谷项目启动,总投资100亿元!
- ·16794 条香烟,价值3839040元!在梅州高速被拦截!
- ·梅州市、梅江区散漫睁开“夷易近法典村落子行”行动
- ·找短板立行立改解决实际问题!5月实地测评排名靠后“双到”挂点单位剖析失分点
- ·@考生们,中考预计于7月9日公布成绩!
- ·第十一届客家山歌幼苗培训班结业汇报今晚举行!观众:未来之星
- ·巡堤、测流、侦探、照明…2024梅州“融湾杯”行业无人机运用本领大赛无人机功能比测举行
- ·车速最快的达96km/h,超速60%!S223线上再曝光一批超速车辆
- ·梅州五华全运会足球队抵赛区!参加五人制足球男子甲组农村乡镇组比赛
- ·今晚加油去!92号汽油零售价迈进7元时代,加满一箱油多花9元
- ·去清新吧!去看飞鸟、山林与渔火
- ·360°高空俯瞰梅州“两馆”亮灯,是如此的梦幻! 将于7月试运营
- ·至明年全市培训超5000人次,带动上万人就业创业!“粤菜师傅”工程高质量发展,方案定了
- ·低碳生活从我做起!梅州“六·五”环境日系列宣传活动,你参加了吗?
- ·高铁新速率 客家韵悠长!梅州市强人驿站机关梅州市高条理强人试乘梅龙高铁
- ·梅州五华全运会足球队抵赛区!参加五人制足球男子甲组农村乡镇组比赛
- ·提升融资便利度!梅州银行机构汇编发布个体工商户信贷产品
- ·梅州A股上市公司股票一周盘点丨梅州上市公司上周股价涨多跌少 嘉应制药振幅最大交易最活跃
- ·“招商系”7家上市公司:坚定信心 提速回购
- ·中考放榜啦!记者对话梅州中考高分考生,他们说...